《周易》之"易"字解
什么叫易?在古代,大凡卜筮都叫易。高亨先生认为:"易"是远古时代掌管卜筮的人,后来,就把易字与卜筮联系起来了。《周礼·春官》曰:"太卜掌三易之法,一曰连山,一曰归藏,一曰周易"。凡是卜筮的书都叫易,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。
 
那么,怎样理解"易"字呢?可以说从古至今,专家学者们纷纷立论,各有妙解,但孰是孰非,最终也没有办法裁定。
 
对于《周易》之"易"的说法,归纳起来,主要有这样三种观点:
 
一是"蜥蜴说"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:"易,蜥蜴。蝘,蜒,守宫也,象形"。清代段玉裁作解释说"在壁曰蜒,在草曰蜥蜴"。就是在墙上爬的叫蜒,相当与我们今天说的壁虎。在草中爬行的才叫蜥蜴。蜴的写法是从"易"转化来的。易是象形字,上面的"日"象蜥蜴的头,下面的 "勿 "是蜥蜴的身和脚。蜥蜴是变色龙,随季节而变化身体的颜色,以作自我保护。许慎、段玉裁只是对文字的解释,并没有说《周易》之易是借用蜥蜴的古体"易"字。郭沫若先生曾经发挥说,"本来'易'这个字据《说文》说来是蜥蜴的象形文,大约好像石龙子(就是变色龙)。石龙子是善于变化的,故尔借了'易'字来作为变化的象征"。看来,《周易》的"易"字是取其善于变化之义。
 
这种说法对吗?没有定论。不过,有的学者极力反对。认为《周易》这本神圣的书竟会用虫豸来命名,岂不是有污圣贤吗?
 
二是日月说。东汉易学家魏伯阳就说:"日月为易"(《周易参同契·乾坤设位章》)。易是上下结构,上面为日,指太阳。下面的"勿"是月字的变体,指月亮。太阳为阳,月亮为阴,意取阴阳交变。"易以道阴阳","一阴一阳之谓易",易的主旨是讲阴阳变化的,所以,易字本身就代表了阴阳。这种观点很有道理,被多数学者所赞同。
 
三是日出说。该说也认为易是个象形字,与日月说相同。所不同的是象征的事物不同。日出说认为:上面的日象征刚刚升起的太阳,下面的三条斜线表示太阳的光线,中间的弧线象征海平面,显示了一种日出的景象。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,而且符合《系辞》的观点。《系辞》说"乾知大始",意思是一天的变化始于日出,日出之时也正是阴阳交替之际。《系辞》还说"生生之谓易","天地之大德曰生",日出象征生的意义。同时,古人作易时,是通过观察天文现象而得知阴阳变化之理的,而天文现象最能昭示阴阳变化的莫过于日出之时。所以,日出为易的说法就显得十分得当。
 
我倒觉得用"天下说"或者叫"天地说"很合理呢!易字的"日"代表天,下部的"勿"代表地,或者叫天下。古代的天下不是指现在的大世界,而是指中原邦国。"天下之土,莫为王土"嘛!勿字的两撇,一条是黄河,一条是长江。那横折弯钩,活脱脱就是华夏国界线,尽管从古到今,我们中国的版图在不断地变化,但基本轮廓没有变,这是炎黄子孙的一片沃土啊!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第一和第二卦就分别是乾卦和坤卦即天地,易字就是"天地定位"。《易传·序卦》曰"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",天地是万物之父母,当然也是我们人类的父母了。新婚夫妇典礼上一拜天地,二拜父母,首先拜天地是至大至孝,符合周典大礼。"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"(《系辞·上》),易字日在上,象征太阳高照;勿在下,象征大地谦卑于下,岂不是"卑高以陈"吗?另外,易字还有大地普照之象,圣人用《易经》教化人类,同样象天地一样具有孕育之功。只不过自然界的天地是物质的哺育,而《易经》则是人类灵魂道德的塑造。
 
上述诸说,是从"易"的字源上或字形上加以解释,似有就事论事之嫌。另外,从《易经》的哲理内涵上尚有抽象的"三易"之说。
 
其一是简易。简易就是简单、平易、容易的意思。或有人问:《周易》这部书包含及其深奥的道理,一般人都难以看懂、理解,怎么能成"简易"了呢?实际上这是一种哲学理论的说法。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往往也就最简单。看起来《周易》"弥伦天地",无所不包,同时,又很简单。天地无限大,一个阴爻、一个阳爻就代表了,就这么简单。要问吉凶祸福,三个铜钱一撒,吉凶都在卦中,这不是很简单吗?孔子对《周易》的简易性从哲理上作出根本性的解说:"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;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;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"。这段话讲白了就是乾主开始,坤继之以造成。乾以平易、自然主持开始,坤以简易不繁予以完成。简易、平顺人们就容易知晓,容易顺从。若这样解释还不明白的话,打一个比方,乾就象征天,一切都从天开始。坤就代表地,万事万物都是由土地来完成的。天地非常简易、平顺,人们顺其天地自然,就会无为而成。《周易》主要是讲天地道理的,把握住简单、平易的基本道理,就能把握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了。
 
《周易》最复杂,也最简单,简单到只有阴阳两个符号,也就是"一阴一阳之谓道"的道理。"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"、"为人民服务"、"团结紧张、严肃活泼"、"向雷锋同志学习"等简单吧,简单就容易被人掌握,这就是"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"的伟大道理。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能越出它的囊括。
其二是变易。易经是讲变化的书。英译名为"BooK  of  change",就是"变易之书"的意思。
 
变易是孔子提出来的。《系辞》说"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。往来不穷谓之通"。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说: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,一开一关就发生变化,就像天地相交,阴阳互迭而生出万物一样。也就是"生生之谓易",生生不已,从不停息。
 
孔子对《易经》解说的观点基本上被后代学者所肯定,不管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。因此,变易之说符合《周易》的基本精神,具有权威性。八卦变六十四卦,预测中的本卦到变卦等,都是讲变化的,没有变化就不是《易经》了。一阴一阳的变易观,在易学发展史上始终占有支配地位。
 
学习《易经》就是要懂得变的道理,因时而变,因事而变,因地而变,在变中求得进步,求得解放。
 
其三不易。不易就是不变。说变易又说不易,岂不是矛盾了吗?不是,它是从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,是相反相成的,即不易的基础上有变易,变易的状态下要保持不易。《周易》的卦、爻是千变万化的,这是变易。但贯穿其中的阴阳之道是永恒的,即不易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内在根本规律永远都是不变的,《周易》的"一阴一阳之谓道"是永远不变的,但具体到某一件事则是可变的,而且,只有根据情况适时变化,才能达到圆满。
 
《孔子家语》记录了孔子教育曾参怎样尽孝的故事,其中就含有变易、不易的哲学道理:
 
曾参跟随着父亲瓜地锄草,由于经验不足,却把瓜苗锄掉了。他父亲非常愤怒,操起木棍就向他的后背打去,打得曾参倒在地上,休克多时。曾参苏醒过来后,马上显出很高兴的样子,并说:"参得罪于大人,大人用力教,得无疾乎?"意思是你老人家用棍子打我是教育我,自己应该没受伤吧?回到自己的家中书房后,马上操起琴边弹边唱,弦外之音就是让他的父亲听到后放心、宽慰。孔子听到这件事很生气,就告诉守门的弟子说:"参来勿内",不要让曾参进来,开除学籍!曾参纳闷,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错啊,就通过自己要好的同学向孔子请求拜见。孔子借机向曾参做了一番"变"的教育--
 
"你没有听说过吗?舜是个孝子,他是这样侍奉瞽叟(双目失明)父亲的:只要父亲有事情叫他,他没有不在身边的时候;当瞽叟父亲要杀死他的时候(舜的后妈生了儿子叫象,后妈与瞽叟父亲想除掉舜,让象继承遗产),他从来都不会出现。瞽叟用小棍子打他的时候,他就老实地挨打;当瞽叟用大棍打他的时候,舜就逃跑了。"瞽叟不犯不父之罪,而舜亦不失烝烝之孝",舜的父亲的名声没有受损,舜亦没有丧失孝道。而你服侍自己的父亲,"委身以待暴怒",用身体等着挨打,而不知道躲避。假若真把你打死了,你就给父亲留下了不义的罪名,还有比这样更不孝的吗?
 
曾参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恍然大悟,说:"参罪大矣",并向孔子谢罪。
 
每个肉体人身都要讲孝道,孝道是"不易"的,不可变的,而行孝的方式是"变易"的,灵活的。今天的青年人生活压力大,一年忙到头,但也不能忘了孝道,正如歌词所唱:"常回家看看,哪怕帮妈妈捶陲后背揉揉肩……"
 
《易经》是人的《易经》,生活的《易经》,能"悟"出人道即做人的道理,其莫大焉。简易、变易、不易相互联结而又各有不同含义。人世间有很多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不易解决的事情,实际上又非常简易。比如,有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水火不容的死结,多数是因为"钱"的问题,名、利、色的问题,这不是很简易吗?人处在社会的矛盾体之中,要学会变,乾卦是刚阳之卦,继续刚阳下去,必"亢龙有悔"。若能变成泰卦,则处之安泰,就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,这就是变易。当然,变易也不是乱变,而是在不易条件下的变易。不易的是法则、规律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什么时候都不能变,无原则的变就丧失了尊严。
 
《系辞》说"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",也的确如此,一个"易",竞引出这么多的说法。但将各种说法综合起来思考,学者之间并非背道而驰,各自为政,而是有相互联系,一脉相通之处。之所以有各种立论依据,是因为《易经》"广大悉备",无所不包。之所以言其精神相通,又是因为所有论点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即孔子所说"一阴一阳之谓道"。谈《易经》首先了解易学的深刻内涵是十分必要的。若学习《易经》弄不懂"变"的道理,就永远入不了门,也就学不会《易经》了。
 
注释:
 
①我国易学自古有"三易"之说,夏曰《连山》,殷曰《归藏》,周曰《周易》。《连山》易以艮卦为首,《归藏》以坤卦为首,《周易》以乾卦为首。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两部书都已失传。